他們的命運與上海相連的那一刻,時間並不一致。1948年9月,王佩民之父王孝和犧牲,他帶著無所畏懼的笑容倒在瞭距離新中國成立還有一年零一天的傍晚。21天後,烈士的小女兒也就是“朗讀者”王佩民出生。那時候的上海是什麼樣的呢?曙光之前,至暗時刻。還有許許多多如王孝和那樣用信仰和鮮血譜寫壯歌的英雄鬥爭在城市的長街短巷,隨時準備為上海乃至全中國的解放奉獻生命。

一滴水折射太陽,他們是上海城市精神的驕傲註腳

▲“中國百老匯第一人”、上海戲劇學院音樂劇中心主任王洛勇

▲左起: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C919專傢顧問團成員程不時,電影表演藝術傢牛犇,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翻譯傢王智量

▲舊金山芭蕾舞團首席明星譚元元

▲電影表演藝術傢牛犇

作者:文匯王彥

無論他們一生中去到哪兒,上海都會與他們同在

▲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C919專傢顧問團成員程不時

責任編輯:柳青

▲王孝和烈士之女王佩民原木餐桌訂做|原木餐桌訂製



上海,為她的兒女鋪設起飛跑道,目送他們奔向遠方。同樣地,上海也在多年後吸引更好的他們再築新夢。20多原木餐桌客製化|原木餐桌客製化推薦年來,隻要有機會,譚元元都會回故鄉看看。如今,她的國際芭蕾工作室落戶上海戲劇學院,還策劃瞭上海青年編舞大師班,馳援上海芭蕾舞人才建設。29歲時,姚明就收購瞭上海男籃。近十年來,從“中國籃球走向世界的符號”到“姚老板”,再到“姚主席”,姚明每走一步,既標註著中國體育的國際形象,又何嘗不是上海城市形象在世界范圍內的一次次彰顯。

▲中科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之父”吳孟超

人文聚焦

*文匯獨傢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上海近70載,吳孟超之名與奇跡相連:他翻譯瞭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專著;他制作瞭中國第一具肝臟血管的鑄型標本;他創造瞭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他完成瞭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他切除瞭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他完成瞭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鏡下直接摘除肝臟腫瘤的手術……無數個“第一”見證中國肝膽外科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卓絕探索,更記錄著一位以身許國的青年人如何成長為匡危濟世的國之大醫。

▲翻譯傢王智量

又過瞭十多年,從文的王智量和攻理的程不時相繼來到上海。一位砥礪數十載為中國讀者捧出原汁原味帶著普希金韻腳的譯作,一位窮盡一生奉獻給中國的飛機夢。程不時有段描述,情景再現瞭奮鬥的日子:1970年代,一群年輕人總是晝伏夜出,每晚12點到次日清晨6點,他們與上海最大的一臺計算機共同運作。炙夏時節,龍華機場草地深處,大傢用報紙裹住小臂,防蚊更防汗水滴落在圖紙上。他們眼前所見、心裡所念,是中國第一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客機運-10,從無到有。多年後,在C919寬敞的生產基地,退役的運-10底下有塊大基石,上書“永不放棄”。每一位經過那裡的飛機設計師,無不心潮澎湃。

這已不是本季《朗讀者》中第一張“上海面孔”瞭。從第一期開始,嘉賓陣容裡既有土生土長的上海兒女——姚明、胡歌、王佩民、馬伊琍、譚元元,也有如今在此迎向事業新旅程的新上海人——賴聲川、王洛勇,更有在上海度過一生中最重要時光、成為這座城市驕傲的人——吳孟超、牛犇、程不時、王智量。感謝節目不以演藝明星謀流量、堅持“娛樂逆行者”的姿態,觀眾得以看見這批新老上海人從各行各業走來,在熒屏上匯成一道上海風景。

上海,城市的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城市裡的人,而人塑造城市氣質、推動城市發展。朗讀者們的述說,隱隱間連點成線,串起一座城市氣質秉性的養成。讀懂他們,也就讀懂瞭上海,更會深愛這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

城市,對於她擁抱過的人意味著什麼?海明威的話被沿用過無數次:她可能如一席流動的盛宴,無論你此後一生中去到哪兒,她都與你同在。於上海,同樣適用。

上海,城市的基因潛移默化影響著城市裡的人,而人塑造城市氣質、推動城市發展。朗讀者們的述說,隱隱間連點成線,串起一座城市氣質秉性的養成。讀懂他們,也就讀懂瞭上海,更會深愛這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

姚明和譚元元,高度的標桿、美的化身。是上海哺育瞭他們。1988年,11歲的譚元元考入上海芭蕾舞學校,在虹橋路那座舞蹈傢的搖籃,她和身旁許多“醜小鴨”一起,等待蛻變的那天。1991年,上海本地一場演出,嚴師林美芳把哆哆嗦嗦的譚元元“踢”上舞臺,從此,未來的芭蕾皇後正式登臺瞭。幾乎同一時間段,姚明完成瞭從徐匯區少體校到上海大鯊魚青年隊的晉級,未來,他將對上海籃球、中國籃球都投下深遠影響。後來,18歲的譚元元在舊金山嶄露頭角,22歲的姚明以狀元秀身份被休斯敦火箭隊選中。

▲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

1949年,吳孟超回到祖國已十年瞭。昆明求學那會兒,年輕人心向延安,但聽從師長的建議,立志“好好念書,科學救國”。這一年,他學成,考入原解放軍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附屬醫院,從此紮根上海。在這裡,他受鄭寶琦慧眼識人,又受恩師裘法祖點撥,後開創瞭屬於自己的肝臟外科新天地。

▲第2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女主角,演員馬伊琍

在《朗讀者》的舞臺上,姚明說“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譚元元講“要當一個舞蹈傢或藝術傢,你必須像僧侶一樣修行”。他們身上,追求卓越、大氣謙和的城市基因隨時間越發醇厚。再聽聽馬伊琍對兒時的回憶,跟隨胡歌重回車禍後涅槃的人生,普通的上海父母如何用智慧教養他們的孩子,普通的上海青年如何以沉淀抵抗易朽,答案不言自明。也恰恰因為這座城市與人在互相成就中變得越來越好,2001年起回國發展的“百老匯中國第一人”王洛勇在上海安瞭傢,在全球華語地區具有影響力的導演賴聲川分別以“工作室”和“戲劇文化中心”兩種方式落戶靜安區和閔行區。

最新一期《朗讀者》,84歲高齡的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登臺,回顧1978年“科技的春天”,也把他在上海、在父親陳伯吹循循善誘下的少年時光娓娓道來。

面朝大海的上海,悅納一切夢想的軌跡。

城市人口千萬,人對於他所生活的城市意味著什麼?當96歲的吳孟超第N次握住病患的手,聽他們說“謝謝”;當90歲的王智量純真如孩子般說,“我的譯本還是很好的”;當88歲的程不時在歡慶C919試飛成功的人群裡,紅瞭眼眶;當84歲的牛犇第一次在黨旗下舉起右手宣誓,“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當70歲的王佩民望著父親王孝和的照片說,“我比年少時更需要一個父親”——一滴水折射太陽。正因這些英雄兒女,城市的榮光歷歲月愈燦爛。

制作編輯:童薇菁

▲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傢、原北京大學校長陳佳三義原木桌板批發|三義原木桌板批發推薦

1952年,牛犇跟著劇組裡的哥哥姐姐走進上海。初時,拍戲對於未成年的他,隻是一樁求果腹的勞動。此後漫長的66年裡,身邊的共產黨員和他們塑造的銀幕上的共產黨人讓他越發明晰,為什麼這座孕育中國電影的城市能聽見《義勇軍進行曲》奏響第一個音符,能目睹《共產黨宣言》在此發表,更能見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此誕生。生活工作在這座紅色之城,他矢志不渝、一生跟黨走的信念,更與時光共綿長。
arrow
arrow

    teteyndl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